衛教文章

<和孩子一起創造正向的互動關係>
文/圖: 廖修苹 臨床心理師
一、加入孩子的遊戲
- 和孩子一起玩遊戲
不邊玩邊辦公、滑手機,認真回應孩子、投入遊戲,提供有品質的陪伴。
- 幫孩子搭鷹架
由大人掌控難度(挫折程度),適時給予協助,指出關鍵或示範關鍵技巧,但不說出答案〜
- 與孩子在同一個空間平行遊戲
遊戲是孩子「模仿」與「學習」大人的好時機,讓孩子藉由觀察你的玩法拓展認知與行為的彈性。
二、使用正向語言和禮貌的行為
- 使用正向的語言
避免用命令的方式,並給予他說「不」的權力,讓孩子感覺和你互動是一件放松的事情。
- 在互動中示範禮貌的用詞
認真聆聽並回應孩子的想法與感受,用「鼓勵」代替「稱讚」,並在互動中多示範禮貌的用詞,例如:請、謝謝、不客氣。
三、從遊戲中幫孩子建立自信
- 正向關注
蹲下來和孩子的視線同高,傾聽和回應孩子時同時用「眼神」給予肯定,用心體會孩子的各種「表達」,包括:繪畫、歌唱、舞蹈等行為,都是孩子獨特的表
達方式。
- 具體的鼓勵
用具體的表達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好行為,例如:叙述式鼓勵、感激式鼓勵和賦予式鼓勵,讓孩子連結到正向的自我評價,並獲得自信。

<避免職場霸凌與內耗,打造健康的職場環境 💼>
文/圖: 邱亮儒 臨床心理師
近來,職場霸凌與職場內耗成為熱門話題,許多上班族在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業務壓力,還可能承受來自同事或組織文化的隱形消耗。當我們無法輕易改變職場環境時,該如何調適心態、保護自己,讓工作不再是壓力的來源?
✅ 1. 培養心理界線,減少內耗
在職場上,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,但也要學會畫下心理界線,避免不必要的情緒負擔:
✔ 分清責任與義務:不要無限承擔他人的工作,該負責的就做好,不該承擔的則理性拒絕。
✔ 學習說「不」:對於不合理的要求,可以委婉回應:「這部分超過我的職責範圍及決定權限,或許需要與主管確認。」
✔ 適時降低「取悅心態」:過度迎合他人只會讓自己疲憊,適時專注於自己的職責與價值。
✅ 2. 應對職場霸凌,勇敢保護自己
如果你正處於職場霸凌的環境,以下策略可以幫助你維護自身權益:
✔ 紀錄相關行為:將言語攻擊、排擠、過度打壓等行為記錄下來,必要時可作為證據。
✔ 冷靜應對:當遇到無理批評時,試著以理性語言回應,如:「能否請你具體說明可改善的地方?」
✔ 尋求支持系統:與信任的同事、主管或人資反映,必要時尋求法律或心理專業協助。
✅ 3. 減少職場內耗,提升工作效能
內耗往往來自於不必要的壓力與低效的工作模式,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做:
✔ 時間與精力管理: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,減少低效溝通與無謂會議。
✔ 設定優先順序:使用「四象限法則」(緊急重要、重要不緊急等)來分配任務,避免時間被瑣事消耗。
✔ 放下完美主義: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做到100分,有些時候70分的要求,允許自己做到80分就好,適時給自己留點餘裕。
✅ 4. 調適情緒,讓自己更有能量
面對職場壓力,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調適心情:
✔ 練習深呼吸與冥想:簡單的深呼吸或短暫靜心,可以幫助穩定情緒。
✔ 建立下班儀式:聽音樂、運動、與朋友聚會,讓自己真正從工作中抽離。
✔ 專注於可控的事:無法改變環境時,試著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部分,減少對未知的焦慮感。
📝 結語
職場是我們每天投入大量時間的地方,唯有減少內耗、建立心理界線、適時調適情緒,才能在職涯發展的同時維持身心平衡。如果你正面臨職場霸凌或內耗,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你找回自己的力量!💪如果這些對你來說都很難做到,或許透過諮商能陪伴您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✨
💬 你是否曾經歷過職場內耗?你的調適方式是什麼?歡迎留言分享,一起打造更健康的職場生活! 👇
#職場心理健康 #避免職場霸凌 #職場內耗 #心理界線 #情緒調適 #職場生存術

身為特殊兒的家長的心理調適
文/圖: 吳宗蓉 臨床心理師
身為特殊兒的家長,面對教養、教育、醫療的處理常讓你覺得焦頭爛額,當孩子的發展進度不如預期時,家長們也承受著相當大的挫折感,身為特殊兒家長要如何調適自己呢?
🚩別為孩子的退步「過度究責」
你可以能會因為孩子的狀況不佳,而開始有一些沮喪的想法,如:「他是不是退步了」、「是不是我沒教好」,開始想著自己沒做好的地方。但請你靜下心想一下,一般成人面對不同的情境、壓力就有情緒起伏,更何況是更敏感的特殊兒,他們對於環境、生理、情緒細微變動都可能有波動,有各種原因造成孩子的不穩定,你不一定馬上要為孩子的不穩定感到自責。
🚩允許自己可以抱怨
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壓抑在心裡,你可以有各種負面情緒。「沒有一百分的家長跟完美的小孩」,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按照您預期的方向,別勉強自己,允許自己有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,可以跟伴侶、家人抱怨,或是在等課的過程中,與其他家長交流一下,親友同儕的支持可以緩衝你的壓力。
你也許會很想將自己與其他家人的需求擺一邊,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,但其實你要花點時間考量整個家庭的需求,包括你自己的需求。早療過程漫長,療育要先療癒自己的心,採取你在身體和心理都能獲得健康的行動,更有力量持續陪伴孩子。
目前用心說提供15-45青壯年補助諮商方案,歡迎您來聊聊來舒心療育,整理育兒心情🥰

孩子3C沉迷怎麼辦?給數位時代家長的教養建議
文/圖: 沈佩綸 臨床心理師
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,無可避免的,生活總是圍繞著3C產品,育兒路上充滿挑戰,身為父母的你是否有以下困擾呢?
- 孩子會主動將電視遙控器拿給家長,若是不開電視就吵鬧哭泣?
- 孩子一整天都盯著電腦及手機,對其他生活上的事情都沒有興趣,越是限制孩子,卻不斷產生親子衝突?
- 上網玩遊戲沒有節制,導致日夜顛倒,成績每況愈下卻還是天天上網?
然而,各種形式的電子產品,包括電視、電腦和智慧型手機,都會影響兒童的感受、學習、思考和行為。過度使用數位產品,很可能導致孩子面臨睡眠問題,進一步影響社交和學習,導致暴力模仿、自傷或飲食失調等行為問題。
因此,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,依據Dr. Kimberly Young 的3-6-9-12育兒指南( Parenting Guidelines)指出,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,他們需要不同的規則:
- 3歲以下不建議使用3C。
- 3-6歲,限制使用,一天當中不超過一小時。
- 6-9歲,監督使用,一天當中使用不超過兩小時,讓孩子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或戶外運動,促進社交互動。
- 9-12歲,規範使用,嘗試建立3c產品使用規範,及獎勵制度。
- 12歲以上,自律管理。
減少3C使用,尋找替代方法,增進親子關係,如何幫助孩子養成3C健康用的習慣呢?以下7點建議家長:
- 制定3C使用規範:透過設定規則,約定使用時間,遵守違反規則的獎懲制度,讓孩子在使用3C產品時有清楚的限制,避免過度使用。另外,保持規律作息及足夠睡眠,因為健康作息對身體與心理發展至關重要。
- 創造無3C的時間及地點:做法上,設立特定無科技時段或無科技區域,例如用餐時間,不使用手機,促進親子交流,睡眠時段,禁止使用電子產品,確保高品質的睡眠,減少3C使用可近性。
- 留意社會影響力:幫助孩子辨識社交圈和網際網路的影響,例如同儕邀約或不良榜樣,而父母本身也需以身作則,將3C健康用的模式給予孩子觀察學習。
- 定期討論網路使用的感受,從小開始:以開放式的對談,鼓勵孩子分享他們使用網路時的經歷和感受,包括正面和負面情緒。討論虛擬與現實的差距,幫助孩子理解網路內容可能與真實世界不同,學會批判性思考。培養孩子對科技使用的反思能力,增強心理韌性。
- 培養高四感生活:在現實生活中找尋歸屬感、愉快感、成就感及意義感,減少網路使用。
- 家長的監督角色:注意孩子網路使用情形, 過濾危險網站。
- 若有成癮風險,尋求專家協助:若懷疑孩子有成癮傾向,及時尋求醫師、心理師、相關機構的協助,制定具體的介入計畫。
建議的核心是協助孩子在數位時代中建立健康的科技使用習慣,同時促進親子互動、生活平衡及心理健康,並有效預防成癮風險。在教養的路上,父母辛苦了,忙碌工作之餘,不妨試著帶孩子外出走走,增加親子相處時間,找出現實生活中的高四感活動,陪伴孩子成長,但是,除了關注孩子的發展,父母也需要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況,面臨壓力,可以試著以放鬆訓練、運動,或外出踏青等方式,多給自己一些喘息的時間,讓育兒壓力不再是無處釋放。

《界線》建立界線的重要性
文/圖:張育萍臨床心理師
一個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概念,但其實常在生活中出現,所以就來聊聊,也想想可能對我們的影響。
換個說法,可能很多人就更熟悉了—情緒勒索。
但我比較喜歡界線這說法,感覺比較中性,好像不會馬上有「好人、壞人」的標籤。
華人文化、教育重視群體(國、家、合群、大我),比較不強調界線,跟親近的人互動更容易忽略界線。
有沒有過,想拒絕、但拒絕又會被批評(ex:無情、冷漠、小氣、愛計較…),常常連自己都覺得:「我是不是真的很無情、冷漠、小氣、愛計較…」
然後…漸漸不喜歡跟人互動,做事、出遊喜歡自己來,也想減少跟人(家人、朋友)的相處;
突然發現,
「哇!我真的變成個冷漠疏離的人了耶!」
我真的是這樣嗎?
其實,可能是因為界線不斷被侵犯,每次想拒絕時就被貼上無情、冷漠、小氣、愛計較…的標籤,然後一股罪惡感湧上來:「我太無情、冷漠、小氣、愛計較…才讓大家不愉快」
但是,我真的不想配合,怎麼辦呢?
就遠離吧!
然後,我們可能開始少跟家人互動,少跟朋友聯繫。
也許有時候會想找他們,但想到想拒絕、被責備、湧上的罪惡感……算了!好累!我還是自己吧!我還沒準備好。
原本,因為重視這段關係的退讓、包容、體諒,到最後反而造成我們跟重視的人疏遠了…
好可惜,他們知道我們之前這麼努力的包容、體諒、配合他們嗎?
下次,如果我重視這段關係,我要鼓起勇氣,再堅持一下我的界線,為了不要讓我厭煩、排斥跟你互動。
就,先從堅定立場,區分你、我開始吧!說出「我」要怎麼做。
Ex:家人一直抱怨->我現在真的很累了,沒辦法聽。
立刻去洗衣服->我正要出門,明天洗。
現在一起把東西拿來->你先拿你的,我的我等一下拿。
家人做了身邊人不認同選擇,後來也發生大家擔心的事情。->我也很擔心他,但我認為他要自己承擔後果。
很照顧我的上司希望我配合排班。->我知道你最近很忙很辛苦,但我那時間真的不行。
堅持的時候,張力有點可怕,光要堅持不配合就好有壓力。
不過或許,值得吧!如果可以避免疏離、讓關係長久下去!
你願意試試嗎?

【越玩越專心—好的遊戲設計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】
文/圖:廖修苹臨床心理師
心理師在治療課會設計很多遊戲,不只抓住孩子的注意力,在活動轉換的同時也會依照孩子的狀況隨時調整難度和變化,讓孩子能持續保持動機和專注。很多爸媽和同事們都很好奇,到底要怎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呢?
其實專注力有很多不同面向,在不同目標和情境中會需要不一樣的專注力:
1.集中性注意力:在接受到訊息時,能即時做出反應,例如:聽到鈴聲會抬頭看向電話、有東西從眼前移動會去看看那是什麼。
2.持續性注意力:能對專注的目標持續多久的時間,例如:閱讀一本書、寫完一整頁的作業。
3.選擇性注意力:有能力控制自己、不受外在干擾,將注意力放在最應該注意的事物,例如:在課堂上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刺激(同學的聲音動作、走廊有人走過去、窗外的樹影或飛鳥等),只專注在與上課有關的訊息上。
4.交替性注意力:在不同的目標之間轉移注意力,以完成一件任務,例如:邊看課本邊做抄寫的動作,在這些動作中轉換才能完成功課。
5.分散性注意力:可以同時注意2種以上的事情或變項,例如:在課堂上一邊聽老師講話、一邊看著黑板上的板書、一邊抄寫在書本上。
好的遊戲設計可以有效率的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如何用簡單常見的遊戲提升孩子的專注力,一起讓孩子越玩越專心!
專注力的提升和行為改變都無法立即見效,透過循序漸進地目標設定、一致且可預期的回饋機制,持續的去執行,才能積沙成塔。過程中別忘了給予孩子讚美和肯定,並視孩子的需要提供「臨時、可調整」的鷹架輔助,當孩子熟練後便可將鷹架拆掉,共享孩子的進步,也讓孩子產生動機和成就感。
最後,能發現孩子的問題,並試圖且努力去協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你,是最值得肯定與讚揚,同樣也需要來自他人的支持與鼓勵!

在家裏要怎麼用假扮遊戲陪孩子練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衝突呢?邱老師教你用假扮遊戲陪伴孩子、了解孩子喔
文/圖:邱亮儒臨床心理師
<孩子的假扮遊戲大有玄機!!?>
『這天小舞在學校與老師發生衝突,老師要他換穿短袖,他卻覺得當下的長袖比較漂亮,寧願很熱也不想換,生氣之下揮舞著袖子打老師。
事後小舞在玩娃娃屋時出現了一個調皮同學在打老師,還把老師埋起來,隨後又出現一位超人同學海K了調皮同學,並成功解救老師。』
如果你在旁邊你會怎麼回應?
A.不要玩這種打來打去的遊戲
B.這同學太調皮了,你不要像他一樣!
C.你要像超人同學一樣替老師著想,知道嗎!
D.來,我們叫調皮同學跟老師道歉!
以下四種回應都在教導孩子學習更適應社會的行為,但錯失了更加瞭解孩子的機會,如果我們能更瞭解孩子,孩子不僅能表達自己被隱藏的心情,也更願意嘗試我們在接納他們之後所教導的方式。
面對這麼具攻擊性的遊戲內容我們可以怎麼做……..?


孩子難過別著急,機會難得要把握
文/圖:邱亮儒臨床心理師
在治療室內爸爸訴說著小千最近容易因為挫折哭泣,做錯事被指責會哭,老師大聲罵同學也會哭,真的不知如何是好。
然而在團體中我卻看到不一樣的小千
(團體進行中)
老師:要按對面的人右手邊的按鈕
小千:我不會...是哪一隻手...,老師。
老師:"老師請幫忙我"
小千:老師我不會,請幫忙
(老師帶著小千走到同學的位置注意同學右手的按鈕,再請小千回到座位上)
老師:好~現在請你按鈕
小千:是這個嗎?...好難~
老師:相信你自己,我們剛剛練習過
(叮咚叮咚~小千果然答對了!!!)
老師:按鈕正確,請翻牌
隊友A:這張這張,這張是正確的
(小千可能還陷在剛剛覺得困難的感受中,沒多想便出手拿了另一張)
老師:ㄡ喔~選錯了
小千強忍著淚水,努力地擠出一些語句:哼~都是他剛剛選錯,這個好難...我不知道哪一邊...
老師:沒錯,隊友也有選錯過,剛剛的任務有點難,現在又選錯讓你覺得好難過;你好想贏,我們看看用什麼方式等一下比較容易贏?
小千擦拭著眼角的淚水,急促的呼吸逐漸緩和:好~再試試看。
小千沒有崩潰大哭什麼都不要,他試著調整自己難過的狀態,並持續讓自己更好。如果我們看到小千在這過程的努力,是否就不那麼擔心他哭泣了呢?
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,不捨孩子有太多負面情緒或停留太久;我們無法避免孩子有負向情緒,但我們能引導孩子如何調適負向情緒,而每一次的調適練習,都讓孩子更能掌握自己的情緒。

如何跟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互動呢?
圖/文:陳語箴臨床心理師
「齁~這小孩在外面怎麼都不看人也不叫人」
「為什麼這小孩常常站在原地不動/沒反應」
「看到長輩也不打招呼,真的沒禮貌」
「明明在家就很會講,出門就靜悄悄」
「明明回家就喜歡分享學校的事,在學校都不跟人家說話也不參與活動」
這可能是有『選擇性緘默』困擾的孩子
這群孩子可能在家看起來活蹦亂跳、口齒伶俐,但出門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,學校老師、親戚碰到這類孩子往往很挫折,因為用盡渾身解數孩子可能一句話都不說,更難以置信孩子在家竟有如此自然的表現。家長更是不知如何是好…畢竟在家都好好的…
當我們遇到有『選擇性緘默』困擾的孩子
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!

心理治療在幹什麼?
圖/文:賴文萱臨床心理師
『兒童也可以心理治療嗎?』『我的孩子需要心理治療嗎?』
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
什麼情況下,會需要心理治療呢?
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有以下問題:
發展明顯落後、學東西較慢、遊戲方式較單一
注意力差/衝動、活動量過高
情緒焦慮、易怒、低落、容易哭個不停
人際互動技巧欠佳
都可以進一步尋求心理師的評估和協助喔!